【导语】2024年沧州海兴县暴雨致企业受损,保险理赔纠纷持续9个月未决。近日,中国人寿财险公司介入调查,事件迎来新进展。
纠纷回顾:协议签署后赔偿“跳票”
2024年8月,沧州铃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因暴雨导致厂房、设备受损,向投保的中国人寿财险索赔。第三方公估公司天元保险公估起初口头协商赔付6万元,企业主闫亚芳在“不签字则不提交申请”的压力下签署协议,但赔偿款始终未到账。2025年2月,保险公司以“损失不足6万”为由拒赔,企业因厂房未修复遭遇二次损失,遂起诉至法院。
最新进展:保险公司承诺重启评估
2025年5月7日,中国人寿财险沧州分公司领导与天元公估工作人员赴企业现场勘查。闫亚芳当场质疑公估方此前“诱骗盖章、反复索要资料却拒不理赔”的行为。保险公司负责人要求天元公估重新评估损失,并表态“会对客户负责”。但企业方担忧此次承诺是否落实,称“希望用行动而非口头表态兑现公正”。
焦点争议:程序瑕疵与执行效率
本案暴露出保险理赔中的两大问题:一是评估过程缺乏透明度,公估公司未出具正式报告且人员频繁变动;二是协议执行效率低下,签署4个月后赔偿仍未到位,导致损失扩大。尽管法院以“已达成协议”驳回重新评估申请,但企业主张“协议存在胁迫且未实际履行”。
【结语】此次事件折射出灾害保险理赔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短板。监管部门需强化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,推动理赔流程规范化。目前,重新评估能否打破僵局仍是悬念,企业权益能否得到保障,取决于保险公司后续行动的真实性。